受疫情影响,这次的中酒协“两会”来得比以往要晚一些:7月16日,中国酒业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扩大)会议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 下面蓝裕文化酒庄规划设计院为大家带来大会概况:
新一届理事会领导班子确立
为此本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酒业协会新一届理事会。经中轻联党委认真研究,慎重决策,结合现场线上与线下投票选举,新一届领导班子为:
宋书玉为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法人代表
王琦为执行理事长
何勇为秘书长
董建辉为监事长
会上特别聘请王延才担任中国酒业协会名誉理事长
从2015到2019,酒业这5年
会上透露: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酿酒企业,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超过8350亿元,同比增长6.8%,高于全国工业3个百分点;利润1611.7亿元,同比增长12.8%,高于全国工业16.1个百分点。
通过对比2015~2019年酒类产业的各项经济指标数据,这五年来,呈现出以下变化:
◆规模以上酒类企业数量逐年减少,相比五年前减少了437家,体现出酒业市场集中度逐年得到提升;
◆产销量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相比五年前减少了1686.3万kl,降幅为25.6%,体现了市场供需关系和消费需求的变化;
◆产品销售收入减少184亿元,降幅2.3%,在2017年触底回升,出现V字反转。但是,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却基本显示出逐年增长的现象(仅2016年出现下降),五年累计增幅31.3%,说明酒类产品的市场议价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利润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累计增长679.5亿元,增幅达72.6%,单位产品利润增幅高达132.0%,表现出酒业由量变向质变的过程,间接体现出的是消费者“喝少一点儿,喝好一点儿”的消费诉求。
调整转型的葡萄酒产业,呈现五大特点
葡萄酒在我国酒类产业中规模不大,但却有着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并且作为低度酒种,迎合了人们追求健康、注重养生的消费趋势,在未来仍然拥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整体来看中国葡萄酒近五年来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1.国产葡萄酒深度调整触底,高质量发展基础奠定;
2015年中国葡萄酒出现回暖迹象,但好景不长,进入2016年中国葡萄酒产量、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开始下跌,尤其是2017年,中国葡萄酒产量、销售额和利润出现了近三成下降;2018和2019年依然处于下行状态。
但是通过这五年中国葡萄酒的发展轨迹来看,葡萄酒产业深度调整已经开始触底,无论是产品质量、品牌效应、市场运作等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与国外葡萄酒竞争的实力逐渐增强。由此可以看出,在全球葡萄酒消费份额逐渐扩大的新环境下,产业调整触底的中国葡葡酒高质量发展基础初步奠定。
2.葡萄酒产区以“特”赢市场,产品品质大幅提升;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利好和小镇建设的蓬勃发展,中国葡萄酒产区不但在以新的姿态逐渐贏得国内消费者喜爱,更是在国际市场开始不断收获好评。如,宁夏产区葡萄酒企业频频亮相各种国际大赛,并抱得大奖,使得宁夏产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反哺式推广模式日益奏效;蓬莱的葡萄酒小镇为蓬莱产区抹上了一缕亮色;新疆产区、秦皇岛产区也纷纷深挖当地产区特色,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子。可以肯定,经过近五年的努力,现在中国各大葡萄酒产区已打造出一批品质优良并极具个性的产品和品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中国葡萄酒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3.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特点逐步显现;
近五年,我国葡萄酒产业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将土地资源有效利用,让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效实现了精准扶贫,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等。
基于此,我国广大葡萄酒产区政府,开始发挥葡葡葡酒的产业特色。与上游产业融合发展。如《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优质酿酒葡萄种植与酿造被列为甘肃、宁夏和新疆等省或自治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19年,河北省出台了做强做优葡萄酒产业的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河北省将构筑“2511”产业格局,即:打造两大优质产区,培育5家龙头企业、10个优质酒庄、10个知名品牌。正如各产区政府所强调,要强化葡萄酒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以葡萄酒产业为龙头,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今,宁夏、蓬莱和秦皇岛等产区的葡萄酒旅游已初步发挥作用。
4.国产葡萄酒产业文化体系建设逐渐成型。
近代工业化葡萄酒发展时间不长,我国葡萄酒产业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葡萄酒文化体系和品鉴标准,这也一度导致了我国葡萄酒企业缺乏正确的市场定位和产品体系定位,没有形成与消费者良好互动体系,以至于市场推广力度偏弱。
在这五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葡萄酒产业充分认识到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强化文化体系建设,用中国葡萄酒特有的文化语言、消费理念与消费者对话,渐渐赢得消费者认可,充分说明,经过长期努力,我国葡萄酒产业文化体系建设逐步成型,开启了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新进程。
下一个酒业5年怎么走?
会上,一个新老传承的高光时刻就是:新一任理事长宋书玉代表中国酒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聘任王延才为中国酒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并颁发聘书和鲜花。
宋书玉从九个方面阐述未来理事会的工作设想:
▲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法人代表宋书玉发表讲话
一、构建和完善产业协会职能。做好《中国酒业十四五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编写工作。在新一届理事会期间的产业经济主要预期目标方面,在保证全产业产销量稳定的同时,力争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万亿元,利润超过2000亿元。做好会员的好娘家,政府的好参谋,消费者的好朋友,世界酒业的好生态。
二、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文化表达。引导中国酒类产业在传承的基础上,对酿酒传统文化进行再开发、再创造、再提升,构建统一的中国酒文化表达体系,通过梳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传承机制,打造既传承传统,又蕴含现代生机的中国酒文化表达体系。成立了中国酒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旨在深入挖掘传统中国酒文化,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酿造技艺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以技术创新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智能酿造,以智能酿造推动创新发展,紧密围绕酒类生产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深入推进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控制自动化和供应链优化,推动整个产业科技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四、以标准建设引领产业品质升级。系统构建产业标准化体系。做好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协调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组织机构的协同效应,强化标准建设在系统构建、体系准入、协调配套、追本溯源、科学表达等方面的优化和提升,促进标准顶层设计更趋科学合理。
五、实施中国酒业教育计划。创新中国酒业教育体系,酿酒产业与教育产业相融发展,塑造人才培育联动体系创新教育模式。
六、践行社会责任,提升产业美誉。在持续做好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的同时,强化饮酒的科学研究,传播科学健康的酒类知识与饮酒方式;践行诚实、诚心、诚信的生产经营理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积极反哺社会;加强与国际酒业及国际组织的沟通交流,树立中国酿酒产业的社会责任形象;完善酒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加强产业自律,建立、健全社会责任相关规则及产业标准。
七、打造名优产区和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引领产业着力打造名优产区、特色区域、产业集群,扶持个性多元、国际表达的酒庄、工坊等新兴商业模式,切实发挥出特色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创造产业发展新机遇。
八、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品牌价值。新一届理事会其中一个亮点是我们与中华商标协会联合成立了中国酒业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
九、国际、国内市场双驱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酒类最重要的市场,中国酒还没有走向世界,世界酒已经来到中国。蓦然回首,我们已经身处酒类国际化市场。后疫情时代带来的不确定。驶向国际蓝海我们仍需努力,捍卫国内市场,红海行动已经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