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中心

美国葡萄酒最该感谢的那个人,走了

发布时间:2021/03/11

一提到美国葡萄酒,你会想起谁?罗伯特帕克?蒙大维?哪件事对美国的葡萄酒影响最大?那肯定是巴黎审判。


可是,巴黎审判背后最重要的那个人叫什么,恐怕大多数人对他知道的并不多,尤其是中国人。毕竟这件事发生在四十多年前,可惜的是,这个将自己一生的心血献给葡萄酒的男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请记住他的名字史蒂芬·史普瑞尔(Steven Spurrier)。他于本周二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也离开了他挚爱的葡萄酒。

美国葡萄酒最该感谢的那个人,走了


史蒂芬其实一个英国人,自小家中便很富裕,但史蒂芬没有选择继承家族产业,而是对葡萄酒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便走访世界各地的葡萄酒产地,拜访那些著名葡萄酒庄,最后他决定开设属于自己的酒窖。他看中了一家位于巴黎使馆区的酒窖,当时这家酒窖是一位寡妇在经营,史蒂芬便想买下这家酒窖,但这位寡妇并不愿意出售。于是史蒂芬便在这里打了半年的工,最后他的诚意打动了这位寡妇,于是史蒂芬成功以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家酒窖。

美国葡萄酒最该感谢的那个人,走了


买下酒窖后斯蒂芬改变了酒庄的经营方式,将原本的原酒灌装转变为高质量的原装葡萄酒,以及将原来针对低消费人群转变为主要针对使馆区额高端消费人群,除了之外他还通过拍卖的方式买下了一旁的锁店,将其改成成葡萄酒培训教室。可别小看这家小小的葡萄酒培训教室,他可以说是法国第一家葡萄酒培训学校,对于当时的西方人来说,葡萄酒虽然经常饮用,但大家对于葡萄酒知识却并不是很了解,何况这所学校的创始人又是一位英国人。到后来,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对于这所学校的关注,他便想到了组织一场葡萄酒盲品会,这便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巴黎审判。

美国葡萄酒最该感谢的那个人,走了


他被《醇鉴》杂志评为2017年度的“葡萄酒伟人”和“年度人物”,并被著名葡萄酒作家休·约翰逊评为“人人尊敬的意见领袖”。1988年,他成为佳士得葡萄酒课程的顾问和主任。他还在2019年与西蒙·麦克默特里(Simon McMurtrie)共同创建了Académie du Vin图书馆,发布出版有关葡萄酒历史和当代的文章和书籍。在众多奖项中,斯普瑞尔凭借葡萄酒创作获得了兰森香槟奖,并因1988年为法国葡萄酒界做出的贡献而被授予“个人荣誉”(Le Personalité de l’Année)称号。他和他的妻子安娜贝拉还在英国多塞特的新娘谷建立了自己的酒庄,他的第一个年份是2014年。


可以说史蒂芬将自己的所有心血都投入了葡萄酒,如今他也成为享誉世界的葡萄酒品论家,他所组织的巴黎审判直接导致法国葡萄酒走下神坛,也使得当时并不出名的美国纳帕谷葡萄酒在世界葡萄酒舞台上崭露头角,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举办的巴黎盲品会,就没有如今多元化的世界葡萄酒。


盲品会


到底应该如何去评价一瓶葡萄酒呢?答案只有一个:盲品。

美国葡萄酒最该感谢的那个人,走了


1976年5月24日举行的巴黎葡萄酒盲品会上,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纳帕谷(Napa Valley)的葡萄酒一举成名,这使得美国葡萄酒在行业中开始占据一席之地,世界葡萄酒的版图也因此发生变化。


这场盲品会又被称为“巴黎评判”(Judgement of Paris)。

美国葡萄酒最该感谢的那个人,走了


Steven Spurrier


在网络上关于此次巴黎评判(Judgment of Paris)的描述实在是数不胜数,美国还专门拍了一部影片《Bottle shock》来讲述这个故事,影片中的主角就是此次盲品的白葡萄酒冠军蒙塔里那酒庄(Chateua Montelena),里面的人物、酒庄均以真实姓名出现。而在这部电影的海报上,就是以酒瓶样子的轰炸机在倾斜的巴黎埃菲尔铁塔上空投酒瓶为题,可见此次事件对美国人的影响。

美国葡萄酒最该感谢的那个人,走了


但背后的组织者却很少提及,它就是Steven Spurrier,那时他巴黎开了一家酒廊,并成立了一家葡萄酒学校。他发现酒廊附近是美国大使馆,有大量英语国家的人活动(以美国、英国人为主),于是就想通过策划一系列的活动提高自己对这些美英人士的影响力。在选主题的时候,Steven Spurrier的助手Patricia Gallagher是个美国人,于是两人决定试着做一次加州NAPA谷葡萄酒和法国葡萄酒的盲品活动。加州的葡萄酒,美国人肯定喜欢。

美国葡萄酒最该感谢的那个人,走了


Patricia Gallagher(左——史蒂芬•斯伯瑞尔的助手)


Patricia Gallagher在1975年秋天对加州进行了一次短期的旅行,其目的就是寻找参评的葡萄酒。后来史蒂芬紧随其后,在1976年春天来到加州做参评葡萄酒的最后定夺。当时他精选了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和霞多丽(Chardonnay)两种葡萄酒,因为这些酒都是由当时新建小型酒厂所生产,同时他也选择了来自小酒庄的葡萄酒,因为这些酒庄的酒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产品风格上均和当时欧洲领先的葡萄酒厂产品相似。


最后,Steven Spurrier和Gallagher在加州挑了6款赤霞珠和6款霞多丽回法国,分别与4款波尔多红葡萄酒和4款勃艮第白葡萄酒对阵...


参与评审的9位裁判员都是Spurrier所邀请的法国专家。他们绝对是一个重量级的评审团,每一个都是专家中的专家、不折不扣的专业人士,其中有法国AOC评级协会的主席,有1855年列级名庄Chateau Giscours的老板,有法国最知名的葡萄酒专业媒体《葡萄酒评论》的主编,有著名的银塔餐厅的侍酒师,还有世界上最贵的、大名鼎鼎的勃艮第罗曼尼康帝的联和共有人,就是在康帝酒瓶子上有签名的那位。


而美国《时代》杂志驻巴黎记者George M.Taber是当天唯一的新闻记者,受邀法国媒体无一到场。


Steven Spurrier只是说他举办了一场加州葡萄酒的品鉴会,而没有把PK的事先说出来,否则以法国人的傲慢,估计评委也没人来了。

美国葡萄酒最该感谢的那个人,走了


当天下午,活动在洲际酒店如期举行,当评委们就坐后,听说这次酒会还有法国酒,而且是名庄,而且是盲品,还要打分,虽然感到意外,但并没有将加州的葡萄酒放在眼里。


比赛分两组,第一组10款白葡萄酒的品鉴过程中,George M Taber就已经发现专家的品鉴出了问题,因为不止一位评委将加州的葡萄酒当成了勃艮第。

美国葡萄酒最该感谢的那个人,走了


比如某位评委尝了一口后说:“这肯定是一支加利福尼亚酒,一点香气都没有!”而实际上他喝的正是Bâtard-Montrachet(法国勃艮第的名庄),然后打了一个极低的分数。其他的评委也一样,甚至把认为是加州的葡萄酒打出了0分和1分。


因为时间有限,酒店晚上还要正常营业,所以Steven Spurrier在第二组红葡萄酒盲品之前宣布了第一组比赛的结果。当他说出第一名是蒙塔里那酒庄(Chateau Montelena)的时候,所有的评委都惊呆了,怎么可能呢?

美国葡萄酒最该感谢的那个人,走了


“巴黎评判”(Judgement of Paris)现场


所以当第二组红葡萄酒开始盲品的时候,所有的法国评委都小心翼翼,如临大敌。结果出来后,再次让高傲的法国人惊掉了下巴,第一名仍然是加州的,鹿跃Stag's Leap Wine Cellars。不过,法国的红葡萄酒总体上还是更胜一筹,除了第一名的鹿跃,二、三、四、六名都是法国酒。


但还是那句老话说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现在只有人记住了第一名鹿跃,而几乎没有人记得谁是第二名,况且,也确实意义不大。据说当时评委之一,法国《葡萄酒评论》杂志的主编Odette Kahn女士第一时间就想从Steven Spurrier那里拿回自己的评分表,而Steven Spurrier礼貌地拒绝了她。


也许有人会说这次比赛Steven Spurrier是不是特意挑了些普通的法国酒来参赛,就如同古代的田忌赛马一样。事实绝不是这样,参加盲品的四款法国红葡萄酒分别是木桐、红颜容、雄狮和Montrose,都是鼎鼎大名的1855列级名庄,而且是两个一级庄,两个二级庄,一级的木桐和红颜容不用说,二级的两个也都是赫赫有名,即使到现在雄狮庄仍然被认为是超二级的名庄,而Montrose同样以坚实稳定的水准著称。


相反,法国的评委们在评分过程中其实并没有按照公平的原则来打分,比如他们把他们认为的加州的葡萄酒打出了很低的分数,如前文有人甚至给出了0分和1分。在专业的20分制的评分中,除非这款酒出现了变质、过度氧化、软木塞污染等情况,才能打很低的分数,如果这款酒没有严重的质量问题,起评分就应该是12分。可见当时法国评委感情用事到了什么程度。


“巴黎品酒会摧毁了法国至高无上的神话,标志了葡萄酒世界民族化时代的来临。这是葡萄酒历史的分水岭。”世界最知名的美国评酒大师小罗伯帕克(Robert M. Parker)如是说。


2021年3月9日,“巴黎评判”的主持者,英国葡萄酒专家Steven Spurrier在家人的陪伴下与世长辞,享年79岁。


简短的讣告写道:“他是一位被深爱的丈夫,父亲以及祖父。他的家人以及全世界的葡萄酒人都将深切地怀念他。他会被人们永远铭记。”谨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葡萄酒大师。

本站底部导航: 关于我们 工业旅游新闻 酒庄设计新闻 主题乐园新闻 工业旅游设计案例 酒庄设计案例 主题乐园设计案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北京蓝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6-2023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6050824号 友情链接: 京ICP备16050824号 工业旅游、白酒酒庄、主题乐园 ©2016-2023 蓝裕文化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