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瓶是葡萄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酒庄和消费者给予的关注度却不够。蓝裕文化酒庄规划设计院在考察全球酒庄的时候发现,酒庄通常会注重酒庄和酒的文化以及产品的工艺和质量,往往很少会提到酒瓶,而相关的则会更多的提到橡木桶;消费者则会更多的注重产区和品牌以及酒的口感,对于酒瓶最多也就是关注在酒标上面。那么,葡萄酒瓶有什么秘密,蓝裕文化酒庄规划设计院小编今天为大家揭开。
历史
葡萄酒瓶的发展是随着葡萄酒的发展一步步走过来,在十七世纪以前没有用玻璃瓶来存放葡萄酒,葡萄酒一直都装在橡木桶或者陶罐里面,后期由于咖啡、茶以及廉价蒸馏酒的发展让葡萄酒销售大受威胁,葡萄酒商为了生存发展需要探寻新的出路。这个时候玻璃制造技术的发展适应了葡萄酒瓶的改变,玻璃生产的葡萄酒瓶子更加坚固,成品也很低。
开始的葡萄酒瓶是圆形的,随着消费者对葡萄酒水平放置的要求逐渐演化成现在的细长瓶型。最为重要的是消费者发现保存在玻璃瓶中的葡萄酒保存的时间更久,香气也更加成熟,于是玻璃瓶装的葡萄酒瓶日益普及,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今天我们用到的各种酒瓶。
从酒瓶容量、形状,到酒瓶各处的细小设计,都有许多历史渊源。
瓶口封套
在葡萄酒的瓶口处,一般都包裹了一层锡箔纸,这层锡箔纸就叫做“瓶封”。传统上,瓶封一般是用金属材质来制造的,不过现在也普遍使用玻璃纸和其他材料,而瓶封并不是完全封死的,通常会留两个透气孔,使得葡萄酒可以与空气接触慢慢成熟。另一个主要作用是用来防虫的,在过去葡萄酒都是直接塞上木塞进入酒窖,但是阴暗潮湿的环境很容易滋生虫害,它们生存在酒窖里,然后以吃封住葡萄酒的软木塞为生。这样一来,空气进入酒瓶,葡萄酒液都氧化掉了,一年辛苦又白干。
瓶型
市面上绝大多数酒瓶都采用旧世界经典产区酒瓶的形状,其瓶型与产区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波尔多瓶、勃艮第瓶、香槟瓶、德国莱茵瓶等。在法国,通过不同的瓶型便能将产区猜的八九不离十。
不同瓶型的主要差别集中在肩部的流线上,而这个差别也是具有实际作用的。波尔多瓶的方肩能将部分酒渣锁在酒瓶的肩角处,所以很多重单宁、需要长期陈年的葡萄酒都会采用这种瓶型;而反观勃艮第瓶,典型的“溜肩”看起来十分优雅,更适合单宁低、酒渣少的优雅型葡萄酒。
抛开这两种瓶型,罗纳河谷瓶型与勃艮第类似,但显得更加高挑瘦长,瓶颈处有时还会有浮雕标志;香槟瓶的厚壁、凹槽和溜肩,是为了强化酒瓶的抗压能力而设计;阿尔萨斯瓶和德国莱茵瓶十分优雅,修长的瓶身和天鹅般的瓶颈,盛装清爽的白葡萄酒很是好看。
其余的瓶型,如基安蒂的Ficasco瓶、德国Bocksbeutel瓶、汝拉Clavelin瓶等,虽然少见但仍有历史渊源在里面,是葡萄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酒瓶颜色
在众多葡萄酒瓶中,绿色是最常见的颜色,这其实与早期玻璃制造技术的限制有关。
在17世纪时,葡萄酒瓶刚刚出现,用于玻璃制作的原料多多少少都会含有含铁化合物,当时的工艺无法去除这些杂质,酒瓶便呈现绿色了。
不过,这样的有色酒瓶却很好的降低了紫外线对葡萄酒的影响,避免了葡萄酒的光氧化,这种绿色酒瓶便被一直沿用到现在。
透明的玻璃瓶总能给人一种清新透亮的感觉,可以最直接地将葡萄酒诱人的色彩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因此许多白葡萄酒和桃红酒,往往会采用透明玻璃瓶灌装。白葡萄酒及桃红葡萄酒通常用无色的或者浅绿色的葡萄酒瓶,因为白葡萄酒及桃红葡萄酒不需要陈年,需要尽快饮用,不然很容易被氧化。一般需陈年的葡萄酒都会放在有色玻璃瓶中,但这也不意味着有色玻璃瓶的葡萄酒都有很长的陈年潜力。
随着玻璃技术的发展,棕色、琥珀色、蓝色的葡萄酒瓶也出现在了市场上,这大多与产区习惯与市场营销手段有关。
不过,不同产区和类型的葡萄酒在酒瓶颜色的选择上仍然有所区别,并不是清一色的深绿色,浅绿、无色、琥珀色等都是常见的酒瓶颜色:
波尔多红葡萄酒 - 深绿色
波尔多干白葡萄酒 - 浅绿色
波尔多甜白葡萄酒 - 无色
勃艮第和隆河谷 - 深绿色
德国摩泽尔(Mosel)和法国阿尔萨斯(Alsace) - 中等到深绿色,部分酒庄会采用传统的琥珀色
德国莱茵产区(Rhine) - 琥珀色,部分酒庄也会使用绿色酒瓶
香槟(Champagne) - 通常是中等到深绿色;桃红香槟则会使用无色或者绿色酒瓶
750毫升
开过无数瓶酒的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标准瓶”的容量为什么恰好是750ML,而不是像可乐一样是1L、1.25L或者1.5L呢?如果是1公升,岂不是容易计算得多?
标准瓶的容量设定为750ML是有历史原因的。上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的一个标准酒瓶容量为五分之一加仑,也就是大约757毫升;大约在72、73年的时候,美国决定采用更加“国际化”的计量单位,也就是公升和毫升,因此五分之一加仑的酒瓶就统一改成750毫升。葡萄酒标准瓶的容量与橡木桶的统一容量和全球商贸发展是分不开的。
早在17、18世纪,波尔多的葡萄酒以50加仑(约225升)的橡木桶为盛装容器,从海上运输至其余国家。而在当时的英国,容量单位则以“升”来计量,因此,人们需要找到某种容量,能将50加仑的酒刚好平均分装完的酒瓶。
鉴于700-800毫升的酒瓶最易生产,又方便顾客携带,而750毫升的瓶子正好能将50加仑平均分为300瓶。因此,750毫升标准瓶便这样流传了下来。
关于750毫升这个看似奇怪的数字,其实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罗马时期。现今出土的古代酒瓶,容量大多集中在600~800毫升之间,与标准的750毫升非常接近。究其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最流行的两个说法是:
1. 在古代,制作玻璃瓶的主要方式是“吹制玻璃”,也就是将溶解玻璃吹入瓶状模具,并转动模具以离心力使溶液均匀分布,待固着后剖开模具取得玻璃。750毫升是一个玻璃工人的肺部空气的最大容量,因此大多数酒瓶容量都集中在这个数字附近。
2. 750毫升的葡萄酒恰好适合两个成年人吃一顿晚餐享用,平均每人2~3杯,不多也不少。
酒瓶重量
重酒瓶总能给人贵重之感,超市、酒铺里重量更大的葡萄酒往往也都有更高的标价。事实上,酒瓶重量的设计确实有科学依据。
葡萄酒十分脆弱,光线、温度、湿度及震动都会影响到葡萄酒的品质,而较厚的酒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些影响。此外,重酒瓶能减少破碎的风险,需要长期陈年的葡萄酒更需要厚酒瓶。而香槟这类的起泡酒,由于瓶内气压太大,为了保障安全,酒瓶也需要特意制作的厚一些。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重型瓶装的葡萄酒都质量卓越。从环保的角度来说,轻酒瓶更有利于环保。为了让葡萄酒卖出好价钱,将一瓶普通的葡萄酒过度包装也不是少见的事。因此,以酒瓶轻重来挑选葡萄酒是不可取的。
瓶底凹槽
葡萄酒瓶下方的凹槽,也被称为“Punt”,其专业术语为“碹底”。葡萄酒瓶下为什么会有凹槽?有人说凹槽越深就说明葡萄酒的质量越好,也有人说凹槽是为了减小瓶内固有空间,目的是以更大的瓶装更少的葡萄酒?
其实,这都不是凹槽的真正用意。葡萄酒瓶底的凹槽并不是一个随意的设计,它确实有它存在的实用价值。
以前,葡萄酒酿造工艺较比较落后,装瓶后一段时间,瓶底就会产生沉淀物,老酒则更甚。有人开玩笑说,酒瓶内不光有“喝的”,也有“吃的”。因此,在瓶底设计凹槽,可以让沉淀物落于凹槽内,以削减高档葡萄酒液内的杂质。通常来说,越需求长期储存的葡萄酒,凹槽会越深。
另外,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凹槽也有防止酒瓶爆破功能。凹槽的曲线使瓶底和瓶壁相同结实,香槟酒瓶的凹槽最深。
然而在今天,葡萄酒在装瓶前都会经过低温结晶过滤,出现沉淀的情况很少。况且,市面上见到的大多数葡萄酒都并不能陈年太久,大多需要在3-5年内饮用,因此葡萄酒瓶底很深的凹槽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与酒的质量也并无太大关系了。
怎么样,看完蓝裕文化酒庄规划设计师的介绍,是不是学到了很多酒瓶知识呢?葡萄酒具备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使其方方面面都有许多历史文化积累和科技内涵,想要真正的了解葡萄酒,我们需要更多的去酒庄体验酒的文化、酒的工艺和酒的方方面面。不如跟随蓝裕文化酒庄规划设计院去法国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