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和远方走在一起的时候,有的人不解,有的人兴奋,但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文化和旅游如何融合,并没有很好的答案。但在泰国,却让人看到了文旅融合的另一种途径——冲突。
泰国是个佛教国家,95%以上的民众信仰佛教,但正是在这样一个神圣的微笑国度里,人妖文化、性文化却与佛文化和谐共生。
在曼谷和芭提雅行走的过程中,遇见了许多类似的矛盾混合物带来的感官冲击:首都的高楼大厦和低矮民房紧密相邻、五星酒店早晨的农家鸡鸣声、法律上的一夫一妻与现实中的一夫多妻、禁赌与博彩并行、男人与女人的混合体、凶残的泰拳与温柔的SPA、晴天与暴雨共存、大象与毒蛇的崇拜和生意……
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在我们心中制造出一种文化混搭的冲突感,但这种冲突看上去又是那么自然,呈现出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就像泰国随处可见的冬荫功汤,酸辣分明而芳香浓郁,尝一口就能让你印象深刻。
一、多维时空重叠,营造文旅体验的立体感
1
僧侣VS“妖女”:永不停歇的舞台
一天清晨7点左右,在芭提雅海滩街道目睹了僧侣化缘的过程。一群僧侣披着黄色袈裟,赤着双脚,怀揣着铁钵,列队而行。
施主把备好的食物放到僧人的托钵里,然后虔诚地合掌下跪,丝毫没有施舍的骄傲;僧侣们则站在那里,为施主善意地颂一段经文,表情庄重而自然。
曾经出过家的泰国导游表示,铁钵重达5-10公斤,一路化缘不能卸下,为的是让男子切身体会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这种古老的仪式在寂静的早晨给我们这些异乡游客带来一种颇为震撼的神圣感觉。
同样在僧侣走过的这片海滩,白天是海上运动的出发台回归台,是游客欣赏椰风海韵的休闲地,是商贩售卖热带水果的老地方,是街头艺人的表演地,是流浪乞丐的常驻点。到了霓虹闪烁的夜晚,这里却成了Ladyboy尽情展现妖娆风姿的动感舞台和性工作者约定俗成的交易市场。
同一个地点,在不同的时间段,有虔诚的祈祷,也有放纵的肉欲。游客无时不刻不在感受一种形色多元的文化交织和感官刺激,也许正是这种时间与空间层叠产生的矛盾与冲突,才让芭提雅成为芭提雅。
托钵化缘的僧侣VS风月步行街
2
百变寺庙:一个空间的N种身份
泰国有“黄袍佛国”之称,3万多座寺庙,包裹了一层神秘色彩,吸引了世界各国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和朝圣者。有趣的是,寺庙不光是泰国各个地区的精神地标,更是功能多元的公共服务空间和文旅体验载体。
传播智慧的殿堂:古代的泰国,僧侣就是传播智慧的老师,庙宇教育是最为普遍的。即使在现代教育普及后,我们也看到乡村小学一般建在寺庙旁,并延续着传统的宗教教育。
节庆文化的中心:许多村落的布局都以寺庙为中心,每到泼水节、水灯节、敬佛节、宋干节等节庆,寺庙就成了当地居民集会娱乐的中心,拜佛巡礼、民俗表演、美食购物及其他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吸引着大量游客,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禅修旅居的平台:针对本国研学市场,泰国推出了“佛教青年营”项目,通过数天的教义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社会道德和责任感的人。对于西方游客,许多寺庙提供“毗婆舍那禅修法”以及法宗派的禅修课程,推动了泰国佛教向世界传播。
此外,寺庙通常也是寻常百姓纳凉、闲聊、祈福甚至是摆摊的地方。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泰国的火葬场一般也设在寺庙旁,在这里,他们觉得生与死是一件顺应自然的事情,并不带有太多的悲伤。新生的希望、热闹的生活与消逝的生命放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功能复合的寺庙
曼谷和芭提雅并没有多么特别的景致,旅游服务设施也远不能与中国相比。但在这里,多维时空重叠会让你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跳跃,人就是风景,人就是旅途中的主角,所有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融合其实就是围绕人而服务的,特别是为了实现游客内心的触动,这是营造特色文旅体验的核心要素。
二、传统与时尚碰撞,产生文旅融合的创新力
01
超级城市会客厅:最时髦的商街与最古老的仪式
四面佛又称“有求必应佛”,是泰国人笃信的祈福场所,也是外国游客的必去之地。其中以曼谷市区的四面佛香火最为旺盛。
这个本应出现在寺庙中的文化景点,却位于首都最繁华的商业区十字路口,围绕四周的是豪华商务酒店、世界品牌购物区和高端写字楼群,充满了历史与现代的穿越感。
四面佛分别代表健康、事业、爱情与财运,具有非常讲究的的许愿程式。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排着队在这个小神像面前烧香祈祷,因为曾经许多中国明星的到来,也吸引了无数国人前来朝拜。
若是实现了愿望,游客则会回来还愿,一般请旁边的舞蹈队现场跳一支还愿舞,充满宫廷特色的舞姿成为独特景致。
四面佛与还愿舞
许愿还愿之后,本地居民和外国游客大多会把时间留给旁边的Central World——东南亚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
这是一个集购物、美食、酒店、会议、办公、影城于一体的时尚生活和娱乐地标。超过500家的商店、购物中心及21 家电影院、许多国际品牌旗舰店的所在地、泰国最高的室内瀑布、壮观的玻璃天幕、大型互动灯光艺术装置,让游客尽情享受沉浸式购物的乐趣。
曼谷最大购物商圈Central World
因此,这里既是景点又是商圈,四面佛为商圈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气和文化的识别度,商圈又承接了景点的餐饮娱乐时尚消费需求,文化消费与时尚消费的有机融合,让这片区域成为曼谷名副其实的超级城市客厅。
02
民族风玩出国际范:最平民的气息与最小资的业态
芭提雅四方水上集市原本只是当地人的日用品交易场所,后来由于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取景于此而声名大噪,如今成为主客共享的观光休闲平台。
我们在下雨的时候来到水上市集,浑浊的湿地上是清一色的木制建筑:木栈道、木桥、木船、高脚木屋……无论如何也称不上精致,甚至显得有些随意和简陋,但独特的泰式尖顶亭台楼阁却充满了乡土风情。
运河两岸的一个个木屋被改造成小商品店,各式泰国的特色美食、文创艺术、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咖啡餐馆等让人流连忘返。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正是在这样一个简陋甚至破旧的环境下,一条条载满水果小吃的长尾船在运河上交错往来,偶尔几艘水陆两栖船下水上岸,两边鲜花与涂鸦装饰的水上人家通过成排的连廊串联交叉,形成完整的游览环线。
连廊上每隔几米就装有隐藏式音响,在独特的泰国木琴乐曲的烘托下,构成了一幅极具民族色彩的淳朴水乡画卷,吸引了来自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英国、美国、韩国等世界各地的游客。
三、文化融于生活,消除文旅冲突的摩擦力
微笑之源。佛教自古以来就有教化百姓而达到稳定统治的作用,纵观泰国800多年的王朝历史,佛教教育从未间断。
上至皇家,下到平民,佛教积德行善、宽以待人的教义已经深深植根于泰国人的价值观中,佛教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这种宗教力量影响了泰国的素质教育,对泰国民众的日常生活规范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旅游资源。
除此之外,迷人的泰式微笑、双手合十的仪式感、萨瓦迪卡的“佛性”问候、耿直的经商态度……这些友善很大部分来自于泰国人的佛教信仰。
开放包容的精神消除了人们对人妖、对情色的歧视,让那些看似矛盾冲突的强烈混合物都能合理地存在。
正是泰国特有的宁静安详与包罗万象,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也使泰国成为世界上重游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也启示着我们,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展示,更不是纯粹撷取利益的工具,文化只有被认真对待,完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浸入到国民的骨子里,才能释放出由内而外的巨大魅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有人说,旅游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看别人呆腻的地方。如果这个理由成立,那么制造冲突不失为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另一种策略。
通过多维时空的重叠,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出参差多态的情境,在压缩的时间当中让游客体验截然不同的身份角色,这种矛盾制造的冲突将颠覆游客原有的认知,形成更具立体感的文旅体验。
此外,文旅融合的创新方式可以通过传统与时尚、文态与生态、业态与形态的跨界混搭来实现,但盲目模仿的结果很可能导致“冲突”不再被人接受,因为特定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当地民众的心理气质和价值取向,无形当中对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化只有在真实生活中获得人们的认可,才能让“冲突”呈现出相对平衡的状态。由此,我们应充分尊重一个地方、一个群体的“魂”,它塑造着当地人的生活,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无形之手,也是成就每个地方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