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院始终觉得不是个必需品,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吃饱穿暖、生命安全才是根本需求,而喝酒是体现实力,获得尊重的需求。在物质和安全有保障的时候,酒,慢慢成为了刚需。但是,全球范围内的烈酒中,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火遍全球,偏偏白酒却偏安中国,今天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院要以伏特加和白酒为例跟大家探讨一下这背后的原因。
伏特加和白酒都是无色透明的烈酒,口感和度数都比较接近。但是咱们的白酒销量主要在国内,以及海外华人,而伏特加可以说几乎是火遍全球了。伏特加是俄罗斯的传统烈酒,地位等同于面包,但是现在整个欧洲都有生产伏特加的酒厂。
号称“生命之水”的96度伏特加,就是产自中欧的波兰。甚至在加拿大和美国也有不少知名的伏特加酒厂。除了俄罗斯人以外,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的年青人也喜欢伏特加。那么同样都是烈酒,为什么伏特加能火遍全球,而白酒只有咱们中国人爱喝?
首先说一下酿造工艺,虽然都是蒸馏酒,咱们的白酒对原料要求比较高,多数是用高粱、小麦、大米等谷物粮食为原料。经过蒸煮、糖化、发酵等一些列复杂的工艺,历时10个月左右,才能蒸馏取酒,而且还要经过陈酿才能出售。
白酒的主要成分除了水和乙醇以外,还含有1%左右的醇类、酸类、酯类和醛类物质。虽然数量很少,但是却决定了白酒的香型和风味。也正是这部分物质,把白酒和伏特加区分开来,形成两种特点完全不同的烈酒。
接着说伏特加,伏特加采用的是精馏法,对原料要求不高,只要是含有淀粉或者糖类物质就行。比较常用的就是土豆和玉米,生长周期很短,而且可以蒸馏3-4次,出酒快,效率高。原则上来说,只要有原料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蒸馏取酒。
相信大家都发现了,伏特加和咱们国内的食用酒精很像。实际上伏特加更纯粹,它被蒸馏出来以后,还要经过活性炭除杂,把其他微量物质全部过滤掉,只剩下纯粹的乙醇溶液。也就是咱们白酒里追求的酯类、酸类等芳香类物质,伏特加统统不要。
总结一下,伏特加就是非常纯净的乙醇溶液,毫无任何风味和香型可言,而且不需要陈酿,生产出来就可以直接出售。而用纯粮食酿造的白酒里,含有多种酯类、酸类等芳香类物质。存放的时间越久,酒香越浓郁,口感越柔和,味道越好喝。
这么看来,伏特加多是纯粹的酒精,而白酒则是富有口感的乙醇。按中国人的观念,或者按老外喝葡萄酒的理解,应该口感才是核心。可现实却并非如此,为什么?
第一点,口感不同。咱们喜欢酒香四溢的白酒,越陈酿越好。而这些恰恰让外国人不容易接受,加上度数高,一般人喝不了多少。伏特加虽然没有酯类芳香,但也没有醛类和杂醇油类物质;口感比较火辣清冽,没白酒柔和,但不上头、后劲小、醒酒快。
第二点,特点不同。白酒自身的香型和风味,适合慢慢喝,越品越有滋味。而伏特加本身比较纯净,晶莹清澈,无色无香,不苦不涩。除了单独喝,还很适合用来调制鸡尾酒。前面说的96%伏特加,就是用来调鸡尾酒的。
因为它只带来口感,不影响鸡尾酒的香味。正是这一点,让伏特加风靡全球,大约6成左右的鸡尾酒,都会用到伏特加。所以伏特加还被称为“六大基酒之首”,深受年轻人们的喜欢。这就导致它在本土以外的销量,遥遥领先咱们的白酒。
根据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院小编的理解,其实人们和伏特加主要不是喝的原酒,更多的以伏特加为基酒的鸡尾酒,经过数倍的稀释,度数跟白酒没法相提并论。老外在喝其它烈酒的时候也是如此,要么加冰,要么加水,总之就是多以烈酒为基酒来调制鸡尾酒饮用,伏特加如此,白兰地、威士忌、金酒等也是如此。所以要让老外喝上白酒,恐怕还是要融入鸡尾酒的理念。
当然这里头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老外喜欢精确掌控,尽最大努力排除意外因素。比如国人的菜谱都是盐少许、酱油少许、调料少许,而老外的菜谱更多的是量化。医药方面也是如此,中医讲究因人而异,不断调整药方和比例,辨证施治,而西医讲究众人一体,基本上都是量化数据,按数据定量服用针对性的药。所以,为了排除不确定因素,老外宁愿要纯酒精,而国人则认为喝酒要靠个人意志,量合适则有保健功效,成分也模糊不清,比例不明。
总之,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师认为,中国人在混乱种习惯了,容易接受定量的东西,而老外定量惯了,却很难接受不明确的物种。所以,白酒要想全球化,一是成分要明确,而是要跟其他烈酒看齐,走鸡尾酒低度路线。